發表文章

1/8 華人社會與文化

 1.我認為華人社會與文化得內涵包括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有關生活中會遇到的都算是,所以現在更常去思考為甚麼會出現這些風俗民情或習慣,它們的出現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影響。 2.蠻喜歡問題討論時間的,因為可以與同學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與意見。因為課前都會有閱讀資料,所以會比較好融入到課堂中,也能在問題討論時有更多的想法。 3.會更努力去包容及尊重每個人的想法,也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框架裡,換位思考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見解,也能開闊自己的視野。 4.自評部分我會給自己8.5分,雖然在課堂上比較少發言,但私底下其實都有些想法,也會跟旁邊的同學討論。小組報告的部分也都蠻盡力的去完成,雖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但真的學到很多。部落格有幾次因為生病沒有出席,所以沒有寫到13篇,沒有完全參與到每次課堂的活動覺得有點小可惜。 很高興自己當初選了這門課,讓我對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有更多的看法。

12/25 華人社會與文化

 第三組的報告主題式飲食文化,因為他們的報告,我才知道原來華人吃飯都是坐圓桌原來象徵的是團圓、團結的意思。還有一些原本不知道的餐桌禮儀。 當他們問到屬於台灣的滋味是甚麼,其實我第一個想到的也是珍珠奶茶,感覺珍珠奶茶已經是國人人手都會有一杯的。 而他們設計的教材也很好,還結合各地代表的食物,很用心。

12/18 華人社會與文化

1.準備的過程:會想到新住民這個主題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上了越南文這堂課,老師有時會跟我們閒聊有些新住民的議題,為了想近一步去探討這個議題,於是我跟姿妤就跟其他組員提議。之後也找了一些跟新住民有關的文章或新聞,希望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新住民相關資訊帶給其他同學。 2.討論的心得:其實每個人對新住民的認知都不太一樣,因此大家都有不同的資訊想與他人分享。 3.報告設計的想法:我和姿妤負責做簡報及蒐集相關資料,馨儀及薰凱負責上台報告,而報告呈現方式是模仿老師的上課方式,報告結束後,知道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是因為這次的報告,才學到了很多,是個收穫滿滿的體驗。 4.教材所選擇的詞彙,主要都是跟新住民有關的,也很努力朝初級單字的方向去設計。

11/4 華人社會與文化

W4R 我選擇沙烏地阿拉伯的納斯瑪·薩達,因為她為了捍衛女性自主權而入獄,我覺得她做的事是正確的,不應該因為這樣而進監獄,被限制自由。 這堂課最有印象的大概是11/20教養的刻板印象,很多習慣都是從小父母灌輸的,我還記得小時候常常被爸爸提醒,女孩子要文靜,講話輕聲細語,溫柔等等的特徵。也討論了很多有關華人社會或風俗民情的話題,雖然很多看似很平常的習慣或文化每天都在上演,但幾乎不會去思考為甚麼要這樣做?誰說一定要這麼做的?因為有這堂課,讓我能認真思考這些。

11/20 華人社會與文化

圖片
 性別打結較難消失 性別刻板比較好消除 從父姓這件事就是在反映父權社會。另外在課堂上討論到為何女生坐公車都不喜歡跟男生坐,因為他們的腳永遠是開的,這跟父權也有關係。 老師也提到男廁通常都不需要排隊,但女廁常常需要排隊,希望這個問題能被解決,女廁的設置可以再多一點,體諒女性。 而以前的作家大多都是男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比較能受教育。

11/6華人社會與文化

圖片
 今天上課提到了素養及文化素養的定義,雖然平常很容易提到素養,但要講定義還真的必須思考一下。 詹媛羽 劉璇 黃鈺庭 蔡文慈 (分組討論的回答) 1.可以結合社會科(含地理、歷史、公民)、音樂藝術、語言。 2.不同,閱讀2講得是教師文化素養,閱讀3在講新二代在學校遇到的問題。 在台灣出生的新二代與跨國銜接的新二代最大的差異在於一開始成長的環境與接觸的語言不同。 只有口頭宣傳,但沒有實際作為。 3.儒家,從誠一稱呼明華的媽媽為伯母。

10/30華人與社會文化

 華語考試的內容很廣,對文化、歷史、習俗都要有了解,但外籍生考試基本上都在考文意理解,淺顯易懂。 中國的中國的華語師資有筆試跟試教,但台灣只有筆試跟口語表達能力,我覺得台灣可以把市郊這部分納入考試的一部分。 課堂中也提到關於儒家的事實,孔子重理,所以台灣學生的考試都有標準答案,外國學生申論題就比較多,讓學生自由發揮。